读书——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读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形式,也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的氛围。开展全校性读书活动,读名著、诵经典,从书籍中汲取心灵营养,开拓视野,提高素养。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4年9月29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希贵
在若干年前,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计算一下你的生命时光榜,与人打交道和与书打交道的比例是多少。如果与人打交道越多,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庸俗;如果与书打交道越多,你会变得越来越高尚。我把时间分配一下,确实大部分时候无非就是在两件事上:与人打交道和与书打交道。
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读书时期,因为中学生有更多的可以专注的时间,他们没有因为生活和工作而浮躁。中学生读书更多的是因为兴趣,他不会受到太多专业的影响。这个时间读书是为了人的成长而阅读,不是功利性的阅读。成年人的社会里大家工作很忙,所以有时候往往以没有时间为理由拒绝和书接触。还在保持读书习惯的,即便每天要读很多本书,却掐头去尾只看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一部书我们经常会说某一章比较好,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要用它,才去读它,这样就已经不是为了一个人精神的成长,更多只注重功利和实用。
在我们这个年龄段,不太愿意读小说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小说里那些东西都经历过。但是一个中学生,他仅仅靠自己人生的经历是不够的,要让他快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还需要大量间接的经验。所以这个时候的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重要,那么读什么书,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就显得特别重要。
但是非常遗憾,我们这个时段却一直找不到一个非常好的书目,有些书目高大上,但是好多书不是孩子们切实需要的,往往是我们从成年人的视角,甚至是把大学生的一些应该读的书拿到了中学生那里,把高中生的拿给了初中生,把初中生的拿给了小学生。
研制一份令各个方面都满意的书目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理念研制出来的书目肯定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我们根据什么来确定这些书籍,而不是那些书籍,而且中学生一定会喜欢来阅读呢?
中学生书目研制是从2011年9月开启的,到现在整整3年时间,中间是数易其稿。最终经过了22次修改,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大家看上去还算完整的一个书目。为什么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因为课题组竭力想为全国的中学生提供一份科学、权威、公正、独立的阅读书单。这份书单不仅仅有项目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同时也集中了莫言老师、钱理群老师等专家的真知灼见。我们推荐中学生阅读书目的方法是开放式讨论,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展开研制,结合中学生自身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中学生感兴趣的好书。在研制的过程中,我们一贯坚持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弘扬人类美好的理想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到底要到哪里去?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我们在编这个书目的时候也特别重视了这一点,选择的是那些体现了人类美好理想与执着探索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陶冶自身,从而因读书而增加自身的幸福感和责任感,所以我们选择求真、向善、崇美的书籍。
二是兼顾古今中外的好书。凡是好书均在我们的选择之列,在充分突出关注本国文化基础上,也同样关注异国文化,并不因为数量而限制选择某一国家的书籍,而且要特别注意选择本土的、能够影响我们的孩子有中国心的书籍。特别注意防止一种去中国化的倾向,这是我们研制这个书目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是兼顾书籍的经典性和时代性。
四是兼顾初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阅读兴趣。有些书很好,但不是这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主要选择适合中学生还缺乏的认知能力和阅历的书。
五是以书目为本,兼顾相关的读物,让阅读生长为一棵大树。在推荐导读中,我们不仅介绍书目中的书籍,同时本着由此及彼的原则,我们又向学生推荐与此相关的其他内容,让学生了解延伸的内容。
六是参考新阅读研究所研制的其他书目,注重图书选择的层级衔接性。小学已经选过的书目中,中学的就不再重复推荐。
当我们的中学生翻开这套书目,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进入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就此展开他们的阅读之旅,从而能够在每一天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们便会觉得这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同时,如果我们的学生家长因为我们的书目而走进了图书馆,走进了书店,借来或者买来了自己心爱的书籍,我们会觉得无尚的喜悦。
(本文根据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删节。)
2014年版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9月18日,由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联合北京十一学校,组织专家历时三年研制完成的“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在京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同时还发布了中国幼儿、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修订版,并推出了正式出版的《中国人阅读书目》导读手册。
据了解,中学生书目分为初中、高中两个书目,各精选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人文、科学经典图书100种。这两套书目分别采取“30+70”的模式,即以30本基础阅读图书、70种推荐阅读图书的方式介绍给广大中学生。在初中生的基础图书书单上,文学经典除了《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等古代作品外,现当代作品诸如《朝花夕拾》、《边城》、《海子的诗》等也都出现在书单上,国外作品除了《简爱》、《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耳熟能详的作品外,还有近些年被孩子们喜爱的作品如《绿山墙的安妮》、《布鲁克林有棵树》、《海鸥乔纳森》等。在人文、科学类图书方面,《论语译注》、《汉字王国》、《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发明的故事》、《数学家的眼光》等图书都被排在书单比较显著的位置。
在高中生书单中,诺贝尔奖得主莫言的作品《白狗秋千架》郝然在目。据书目研制组介绍,征求作家莫言给中学生推荐自己作品的意见时,他推荐的是小说《学习蒲松龄》,后来研制组通过试读几经改变才最终确定推荐《白狗秋千架》这部小说给中学生阅读,这部小说集里的小说是莫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作的作品。此外,在这份高中书单中,《古文观止》、《红楼梦》、《百年孤独》、《民主的细节》、《万历十五年》、《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科学的历程》、《蚕丝:钱学森传》等中外优秀图书备受关注。
据中学生书目研制主持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介绍,中学生书目从2011年9月开始研制至今发布历时三年,研制过程中数易其稿,最终修改到二十二稿才定稿,之所以花费如此长时间,是为了力求给全国中学生提供一份理念先进、选目科学、结构合理、公正独立的基础阅读书单。这份书单广泛征集了知名学者、教师和中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中学生未来的发展考量,严格筛选,将那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奉献给中学生们。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总主持人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学生书目作为由新阅读研究所研制的系列书目中的子书目,在研制过程中,结合中学生自身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坚持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中学生也感兴趣的好书。只有这样才能使书单不致于沦为死板且难度大不受学生欢迎的“死书单”。不仅考虑初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阅读兴趣,选择图书时还注重弘扬人类美好的理想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兼顾书籍的经典性与时代性,注重图书选择的层级衔接性等方面。
据悉,除中学生书目外,新阅读研究所还研制发布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等,此外,大学生、教师、父母以及公务员书目等也正在研制中。
初中书目
(基础书目表,30种)



(推荐书目表,70种)






高中书目
(基础书目表,30种)



(推荐书目表,70种)






原教育部推荐的指定书目初中10本,高中20本网上均有